
深圳新闻网2025年11月12日讯(深圳特区报记者 姚卓文)近日,深圳中学的学子们围绕“人与动物”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跨学科社会实践,他们在探究中形成的“打造动物友善型城市”建议,获得深圳市城管局正式回信肯定,相关建议将被积极研究采纳。
此次跨学科社会实践由语文教师杨碧蓝指导,联合道法、生物、美术、音乐等多学科,以“人与动物”为主题,引导学生从文学文本走向现实议题的探究。课堂上,杨老师从《猫》《我的白鸽》《大雁归来》等文章切入,但并未止步于文本分析,而是进一步聚焦深圳城市生态状况,围绕“动物给城市生活带来什么”“市民对动物保护的认知如何”等问题展开调查与讨论。
在问题导向下,各学科小组走出课堂,进行社会观察、问卷调研,并以跨学科方式提出解决方案,语文+道法小组撰写“动物友善型城市”提案,梳理国内外相关经验,提出在城市规划中增设动物生态廊道、完善救助体系、规范社区宠物管理等建议;语文+生物小组则从“噪鹃”习性研究入手,为城市噪声治理提供科学参考;美术与音乐小组通过绘画与创作,将观察所得转化为视觉与听觉作品,以艺术方式表达对城市生命共同体的关注。
学生们并未止步于课堂讨论,他们以调研和课堂讨论为基础,向城市管理者写出《致城市管理者的一封信》,提出三方面倡议:将“动物友善”理念纳入城市规划与制度设计;规范社区宠物饲养行为;加强宣传教育,构建政府、市民、公益组织的协同保护体系。令人鼓舞的是,这封信件寄出后,很快得到了深圳市城管局的正式回信。回复中,深圳市城管局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建设性意见,表示将积极研究采纳动物友善理念,并鼓励大家继续以“城市小管家”身份共同参与城市建设。
从课堂学习者到公共议题的建言者,这次跨学科社会实践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城市治理的真实运作,也感受到个人声音可以影响公共决策。对此,深圳中学相关负责人表示,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不仅是课程改革的方向,更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、社会责任感与公民参与能力。
配资炒股理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